中信银行合肥政务区支行党支部开展爱心慰问活动 |
文章来源:鹤岗市 发布时间:2025-04-05 12:51:56 |
上述地质发现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液态石油的保存深度大于传统认识深度。 深层-超深层有效储集层成因复杂,规模有效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不明确。由于岩石孔隙中已充注油气,故难以被压实,孔隙得以保存。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的探井平均井深由2000年的2119m增长到2011年的2946m,其中,塔里木油田勘探井深已连续4年超过6000m,且突破了8000m深度关口(克深7井井深8023m)。塔中-塔北下奥陶统白云岩。岩性包括流纹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早期为中基性岩,后期为大规模酸性火山岩。浅部岩溶细分为潜山岩溶、礁滩体岩溶和层间岩溶。塔里木盆地塔中奥陶系礁滩与岩溶发育区。 3.1.3 裂缝作用根据岩心观察和对井剖面裂缝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深层储集层中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裂缝,利于改善低孔砂岩储集层物性:①局部构造变形裂缝。上述地质发现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液态石油的保存深度大于传统认识深度。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三新领域可以归纳为:水深大于3000m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 对顺层、层间和垂向岩溶等新类型岩溶储集层的识别,拓展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领域,勘探深度增加了1000~2000m,勘探面积增加数倍。轮东1井在6800m深度仍发育高达4.5m的大型溶洞。古老白云岩多经历多期白云石化作用,如埋藏云化、构造-热液云化可以叠合于先期所有白云石化类型之上。(其他作者为邹才能,朱如凯,张云辉,张水昌,张宝民,朱光有,高志勇)。 深层火山岩具备规模成藏的基础和条件,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在鄂尔多斯、渤海湾与松辽盆地的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领域也获得重大发现。 2006年生产出9000m钻机,2007年又生产出12000m钻机,钻机生产能力为超深井勘探开发提供了条件。在有机质成熟过程中,干酪根热裂解生成大量CO2,降低了地层水的pH值,使其成为酸性水,或形成大量的有机酸。埋藏溶蚀作用的产生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水或有机酸有关,深层烃源岩成熟度一般较高(成熟-高成熟),Ro值普遍大于1.0%。近地表风化溶蚀作用主要与构造运动有关,沉积物受构造运动影响抬升、暴露于大气水环境中,发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次生溶蚀孔,改善了深层储集层物性,溶蚀作用程度取决于风化暴露时间和地形坡度。 3.2.2 古岩溶储集层成因类型古岩溶包括浅部岩溶与深部岩溶两大成因类型。深层储集层在埋藏过程中通常经历了较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多次成岩事件的叠加使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更加复杂。1、全球深层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深部碳酸盐岩优质储集层孔隙的形成与保持受多种因素控制。 3.1.2 深埋溶蚀作用深层储集层溶蚀作用有两种类型,即埋藏溶蚀和近地表风化淋滤溶蚀,且以前者为主,其对孔隙的发育贡献最大。四川盆地川东北石炭系白云岩富气区5大现实领域,勘探面积约10104km2。 2.2 关于油层温度的新认识传统观点认为,原油在160℃开始裂解,200℃之前基本完全裂解,然而近期一些新的地质发现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中国渤海湾盆地发现的牛东1井蓟县系雾迷山组潜山凝析油层底部温度达201.1℃(对应深度6027m)。目前钻探最深的井是塔深1井,完钻井深8408m,在8000m左右见到了可动油,产微量气,钻井取心证实有溶蚀孔洞,储集层物性较好,地层温度为175~180℃。 ③有利成岩部位是火山岩优质储集层分布区,生烃中心和风化淋滤斜坡带是有利储集层的发育区,断裂发育区是火山岩储集层油气的高产区,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集层渗透率,提高了储集性能。3.2.1 白云岩储集层白云石化模式和成孔机制白云岩储集层的研究主要包括白云石化机理模式和孔洞成因两方面内容。由于受断裂活动、岩溶热液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的影响,碳酸盐岩在8000m以深仍具有很好的储集性能。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盐下白云岩区。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最深的工业油流井是塔里木盆地的托普39井,6950~7110m井段日产油95t、气1.2104m3。 第3阶段为埋深5000~8000m的中成岩A2-B阶段,处于晚期快速深埋阶段,此阶段由于压实作用的逐渐增强原生孔面孔率持续降低,溶蚀孔面孔率处于最大发育阶段,总面孔率由13%降低到11%左右,减孔率为15.4%,自埋深5000m开始出现大量颗粒裂纹,砂岩碎裂对颗粒溶蚀具有促进作用并有利于孔隙连通。③剖面上规模大、平面上呈面状的塌陷体,钻井有漏失、无放空。 环满加尔凹陷寒武系台缘带。酸性水或有机酸随泥岩的压实而进入相邻的砂岩中,使砂岩中的某些组分产生强烈溶蚀,形成大量的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并对原有粒间孔进行改造和溶蚀扩大,利于形成次生孔隙。 笔者近期通过大量原油裂解金管模拟实验发现,原油的热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原油的组成。在7000m以深,裂缝型储集层已成主体。 接替领域有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吐哈盆地石炭-二叠系、四川盆地二叠系,勘探面积17.5104km2。认为煤的最大生气量可达300mL/g,比过去提出的150mL/g 增加1倍。储集层中裂缝的形成与断裂关系十分密切:深大断裂附近一般发育裂缝型储集层,且厚度大、分布广,形成规模储集层。实验过程中,根据研究区储集层岩石组成特征(如石英含量、岩屑成分及含量、长石含量等),按相似配比制成人造砂岩岩心。 深部岩溶细分为顺层岩溶、垂向岩溶和热流体岩溶。3.1.1 早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埋藏压实作用是孔隙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发生于早成岩期及中成岩早期。 在成熟探区,深部层系是重要的接替领域。美国瓦勒维尔杰盆地帕凯特油气田和特拉华盆地戈麦斯油气田在4575~6100m深度范围内发现了大量凝析油气,部分生产层温度高达232℃。 ②溶解、破裂、收缩及矿物体积缩小的交代作用是使深层储集层增孔的主要因素。利用成岩物理模拟实验装置,设计不同的温压条件,模拟储集层沉积成岩后经受的早期慢速压实-后期快速压实作用,再现不同沉降阶段储集层孔隙的演化特征,量化不同孔隙类型及含量。 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发育少量的酸性流纹岩,岩石类型以熔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以及沉火山岩。成岩型的埋藏压实排挤流和热对流循环2类。5、深层油气勘探工程技术重大进展近年来,针对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需求,对超高温钻井液进行了重点研究,形成了超高温钻井液技术体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 实验结果表明煤的生气界限可以由以往认为的Ro=2.5%延伸到Ro=5.0%,在Ro>2.5%的阶段仍具有约20%的生气潜力。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000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000m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300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850104t。 从技术需求看,深层-超深层埋深大,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普遍偏低,勘探目标成像精度不够,针对性的深层-超深层地震预测技术、流体评价技术、深层复杂储集层深度改造与开发配套技术、安全快速钻井技术需要发展和完善。今后应把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影响未来的战略领域和现实工程来组织实施。 从储集层物性随深度演化关系看(见图),总体上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为稳定。火山岩储集层是构造作用、火山作用、成岩作用和表生-埋藏改造作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相关资料 |
张平:解决“银发贫困”须多管齐下 |